【天文】24节气

听风人 4月前 ⋅ 1168 阅读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一年中的24个特定时间节点。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特点,反映了季节变化、气候特征、物候现象和农事活动。以下是24个节气的含义和特点:

 

春季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每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每年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中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夏季

立夏 每年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也为夏季的开始。

小满 每年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中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秋季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每年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冬季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气温继续下降,进入寒冷期。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严寒多风


24节气的特点和意义
反映季节变化:24节气清晰地划分了四季,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季节特征。
指导农耕:24节气对中国古代农耕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民根据节气安排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
反映气候现象:24节气反映了气温、降水等气候现象的变化,帮助人们预测天气和气候。
反映物候现象:24节气还反映了动植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如惊蛰表示春雷始鸣,动物苏醒。
文化传承:24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24节气的文化意义
节日庆祝:许多节气都有相应的节日和习俗,如清明节、冬至节等。
诗词歌赋:24节气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提及,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题材。
养生保健:24节气还与中医养生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节气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全部评论: 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