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成基础:社会文化基础、科学技术基础、医药实践基础。
- 发展历程:重点时期及代表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等重要医家学术思想。
-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相关性。
- 辨证论治:病、证、症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关系。
- 精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的概念。
-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含义,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及相对性。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
- 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的含义,五行的特性,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与胜复,五行相乘与相侮。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阐释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的含义,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
-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区别。
- 心:主血脉、藏神的生理功能;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的生理功能;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脾:主运化、主统血的生理功能;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肝:主疏泄、主藏血的生理功能;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的生理功能;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的生理功能。
- 胃: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胃气的概念及作用。
- 小肠: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
- 大肠:主传化糟粕的生理功能。
-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
- 三焦: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通行元气、运行津液) 。
- 脑:脑的生理功能及与脏腑的关系(脑为元神之府,与心、肝、肾关系密切) 。
- 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的生理功能,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 脏与脏的关系: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等脏腑间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
- 脏与腑的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表里关系及生理病理联系。
- 腑与腑的关系:六腑之间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配合。
- 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
- 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
- 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表里关系、流注次序。
-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及主要分支。
- 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共同特点。
-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维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 经别的概念、特点及生理功能。
- 别络的概念、特点及生理功能。
- 经筋的概念、特点及生理功能。
- 皮部的概念、应用。
- 经络的生理功能: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
- 经络学说的应用:阐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诊断,指导疾病治疗(针灸、推拿、药物归经等) 。
- 体质的基本概念:体质的构成与特点。
- 体质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 先天因素对体质的影响:父母遗传、胎儿孕育。
- 后天因素对体质的影响:年龄、性别、饮食、劳逸、情志、地理环境、疾病及针药等因素。
- 体质分类的方法及常见体质类型(如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等 ,或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九种体质) 。
- 不同体质类型的特征及表现。
- 阐释发病原理:体质与正气、邪气的关系,体质对发病倾向的影响。
- 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指导治疗用药、养生保健。
- 病因的概念:中医病因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等) 。
- 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问诊求因、辨证求因) 。
- 六淫:六淫的概念、共同致病特点;风、寒、暑、湿、燥、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疠气: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发生和流行原因。
- 七情内伤:七情的概念;七情内伤的形成因素及致病特点。
- 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的致病特点。
-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和过度安逸的致病特点。
- 痰饮:痰饮的概念、形成原因;痰饮的致病特点。
- 瘀血:瘀血的概念、形成原因;瘀血的致病特点。
- 结石:结石的概念、形成原因;结石的致病特点。
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病因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相搏决定发病与否及发病情况。
- 正邪斗争与发病: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正邪斗争的过程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 环境与发病:气候、地域、生活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等对发病的影响。
- 体质与发病:体质强弱、体质类型与发病的关系。
- 精神状态与发病:精神状态对正气的影响及与发病的关系。
- 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的概念及特点。
- 病机的概念:病机学说的源流。
- 病机的层次和内容: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病证病机、脏腑病机等。
- 邪正盛衰: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虚实病机、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邪去正虚、邪胜正衰、邪正相持、正虚邪恋) 。
- 阴阳失调: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的概念及病机特点。
- 精气血津液失常
- 精的失常:精虚、精瘀的概念及病机。
- 气的失常:气虚、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概念及病机。
- 血的失常:血虚、血瘀、血热、出血的概念及病机。
- 津液失常:津液不足、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内生、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的概念及病机。
- 精气血津液关系失调:精气两虚、精血两虚、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津停气阻、气随津脱、津血两伤、精血津液亏虚等的病机。
- 五脏病机:心、肺、脾、肝、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
- 六腑病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功能失调病机。
- 奇恒之腑病机:脑、女子胞的功能失调病机。
- 脏腑关系失调病机: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关系失调的病机。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