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中医五行是否科学

听风人 7月前 ⋅ 990 阅读

小西、小合、小东三个都是生长于湘西大山里的男孩,小时候经常一起捉泥鳅、玩泥巴、打纸片儿,他们形影不离、关系很是要好,长大以后,各自到外地工作去了。

今年过年,他们都回来了,相约聚在一起吃三下锅(张家界名吃)了,喝着酒聊着天儿,很是畅快。

忆完往昔后,大家沉默了一小会儿,这时小西转移了话题 “给你们说个稀奇事儿,中宣部、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里竟然要求公民知道阴阳五行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并说具有现实意义,我差点儿没笑掉大牙,还现实意义,哈哈。。。”

小东听了有些诧异:“我觉得很正常啊,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哲理思想,蕴含在自然、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是中医的基本指导思想,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一下当然是好事儿了!”

小西边听边想:“都是重本毕业的,没想到小东竟然会这样想,发小一场,不能让他走偏了,搞得以后我俩三观不合,朋友都没得做了!那多可惜!”

小西马上接过话:“东东,别提中医了,其基本指导思想(阴阳五行)就是错的,中医还能正确吗?”

“小西,你自己小时候你爸没少找草药郎中用草药给你治好过病,长大了就忘了?”小合看不下去了,也说了一句。

“你凭啥说阴阳五行是错的?说话有点依据好不好!”小东跟上了一句。

小西很淡定的说:“草药治好我的病只是个例,况且我小时候是不是身体自愈的也不好说。你们自己说的,说话要有依据是不是?阴阳五行理论你们倒是自我证明一下啊,都什么年代了,一个不能用科学理论来证明的理论,你们还当个宝似的!我就问你们三个问题:

1第一个问题,阴阳到底是什么?看解释说是无所不包,那不是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吗?!凭什么说昼为阳,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你想咋分就咋分?我还说下为阳,上为阴呢!

2第二个问题,五行据说是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但现代科学早已证明,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构成,分子也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的种类总共有一百多种。再细分的话,原子中间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转,再往下细分的话就是夸克、轻子、玻色子了,你看,和金木水火土有半毛钱关系吗?你们就告诉我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是什么?

3 第三个问题,人类文明是螺旋上升发展的,你说现代科技那么发达,还用几千年前的理论和方法来治病,太奥特曼了吧!中医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基本上都在春秋战国和汉朝时期,那时候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刚开始逐步脱离使用竹简,科技很不发达、生产工具很原始,生产力也落后得很!就算中医有用,那中医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是近代的,就像西医一样,谁也没把《希波克拉底文集》当做经典医书来看啊,甚至根本就不参考,只是作为医学历史文化来看。同理,中国的中医四大经典也应该作为历史文化书籍才对!”

说罢,小西看着他俩想:看他俩还能有什么话说!

小东接过话:“我先说第一个问题吧!要理解阴阳,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用心悟的话不难,用脑学的话难,当年伏羲氏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提出阴阳概念的,是观察了天文地理、动物世界、人类生活和自身的种种变化后通过取象类比的方式得出来的,是一种象数思维,不同于西方逻辑归纳法与演绎法,它是归纳与演绎的合一,是东方文化特有的思维。一阴一阳之谓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阴阳的循环往复、运转不息,是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消长变化的根本规律,这个就叫做道,所以阴阳可以用来表征天地、日月、寒暑、昼夜、动静、开合等许多指称,你可以通过感悟而明了,但你如果想要一个精确的科学定义的话,确实没有!”

小西轻笑了一下:“听了半天,也没见你说出个所以然来!什么用心悟!那都是借口!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熟练掌握了一个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并教会别人,你既然表达不出来,要么就是你不懂,要么就是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无所凭据纯粹瞎掰的!”

“小西,其实是你自己不懂,那我就尝试着用西方思维的语言近似说一下吧!”小合说道。

小东赶紧说道:“小合,不要尝试用科学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体系,强行解释只会词不达意、无法完美解释的!”

小合摊摊手:“没事儿,不求完美!但求小西能听懂就好,只有他的排斥心理减弱后,另一扇崭新的大门才会为他打开。”

小西笑了笑:“好吧,小合,那你说吧,我就看你能说出什么花儿来。”

小合想了想,开始说了:“

我先给你罗列一些阴阳类像的事物,比如寒热、动静、生死、明暗、亢奋消沉、积极消极、左右、上下、昼夜、早晚、升降,你把相同的放在一起看一看:

阳:热、动、生、明、亢奋、积极、上、昼、早、升。

阴:寒、静、死、暗、消沉、消极、下、夜、晚、降。

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同类的都有什么共同点?

比如寒热,热的本质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代表分子或原子的不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则热能越大,所以热比寒的热量大,所以热为阳寒为阴。

动静就不用说了,动比静的动能大,动为阳静为阴。

比如生死,活着的时候身体意念无时不在变化运动,有足够能量来应对墒增从而保持身体的有序性,而死了以后人身所有系统停止运转,从而归于无序化为尘土,所以生为阳,死为阴。

比如明暗,地球上所有生命的能量都直接或者间接来源于太阳,所以阳光的明暗强度就决定了能量的大小,昼夜、早晚都可以同理理解,所以明昼早为阳、暗夜晚为阴。

比如亢奋和消沉:当人亢奋时,血管舒张、血流加速,人体的生化反应速度加快,能量状态比消沉时要强。积极和消极也同理,所以亢奋、积极为阳,消沉消极为阴。

比如上下,可以想象一下水,当给水加热蒸发为水蒸气则上升,水蒸气遇冷凝结为水滴时则下降,另外还可以想象一下第一宇宙速度,航天器想要上升的足够高甚至逃离地球的控制,就得增加动能超过第一宇宙速度才行。升降同理,所以上升为阳,下降为阴。

总的来说,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每个阴阳系统中,阳的一方代表能量比较强的状态,阴代表能量比较弱的状态。

另外整个阴阳系统中,并不是固化量化的,而是相对变化的,比如寒热,到底什么温度是寒热的分界点,依据不同的对象来说是不一样的。比如人的正常体温在36.5度左右,小狗的正常体温在38.5度左右。”

小西听了一拍手:“你这么一说好像有些道理,看来阴阳不是某个具体的物质,而是代表能量的状态对吗?”

小合:“你暂时可以这么理解,其实含义更丰富、变化也比较多,这只是阴阳在能量角度的认识,比如物质和能量放在一个阴阳系统里的话,物质为阴,能量为阳。”

小西:“这你可把我说糊涂了!一会儿又能代表物质,一会儿又能代表能量,不是整混了吗?”

小合:“物质和能量本身就是相伴而生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你能举出单独于物质而存在的能量或完全没有能量的物质吗?比如看似静止的大地,其所在的地球正以30km每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再精确点说,质量和能量都是物质的属性且都是能互相转化的。”

小西:“质量和能量相互转化的说法不准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只是代表等价。”

小合:“你也知道我想表达的意思,咱就不用扯动质量和静质量的区别了吧,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时能发生湮灭,然后转化为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同样两束高能的光相撞在一起也有一定的几率会产生正电子和负电子。质能方程告诉我们的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关系,你要玩文字游戏也没啥意思。”

小西:“好吧,咱们不扯那么远了,我大概听出点意思了,阴阳这个概念虽然是虚幻的,不代表任何现存的实体,但还是有一定的哲学价值的,类似于马哲中的矛盾论,算是一种朴素的矛盾论的某个子集吧,是吧?”

小合:“虽然理解有很大误差,但有一些进步,接着听下去你会有深入的认识的。东东,你回答第二个问题,给小西说一下五行吧。”

小东:“小西,五行是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这话谁刚告诉你的啊?

小西:“方博士曾提到过,百度百科里关于阴阳五行的解释里也说过,我还记得某些书里也是这么介绍的,不信你可以去查查看。木头能燃烧,所以木生火;火烧完了剩下灰烬,所以火生土;金属矿聚集于土里,所以土生金;金属在高热下能熔化为液体,所以金生水;水分能促进树木的成长,所以水生木;树木能破土而出,所以木克土;土能抵挡水,所以土克水;水能灭火,所以水克火;火能熔化金属,所以火克金;金属器具能砍树,所以金克木。你看看,多么的落后和愚昧!很多金属和非金属都能燃烧,岂不是金生火?土生火?哈哈,知道我为什么赞同方博士的观点了吧,必须坚决废除中医理论,剩下的中草药按照现代医学的病类分类依次验证,有用就留下,没用的就舍弃,知道吧,这就是受到很多具备基本科学思维的中国同胞们广泛拥护的中医废医验药说!”

小东:“在问‘为什么’之前得先问一下‘是不是’吧!五行到底是什么,你不得先咨询一下权威的中医人士啊!不过也不能完全怪你,我当初学习时也看到不少地方是像你说的那样解释的,甚至一些官员向外国友人介绍五行时也是这样说的。至于废医验药,你按西医的病来试中药,不是驴唇不对马嘴吗?而且中医的药大都是配伍用药,怎么配伍都是要根据病人的个性化特点单独辨证施治的,难不成你按照组合数公式各种剂量各种中药随机搭配随机组合来试?”

小东:“这样吧,我还是先让你试着用心体会一下五行是什么,首先闭上双眼,放松你的身心,你感到无比的轻松,深呼吸,再深呼吸。。。想象你来到了春天里,这时阳光和煦,气候温暖湿润,万物苏醒,植物开始发芽生长,你自己也在大自然里春游舒活筋骨,暖洋洋的感觉非常的惬意;转眼间你来到了夏日里,正值夏日炎炎暑气逼人,绿树成荫,蝉声阵阵,你和小伙伴们为了避暑来到了清清的小河边戏水摸鱼玩得十分开心;然后到了夏末的时候,这时候秋风未起,气候闷热潮湿,植物正在结果,天地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秋天来了,万物凋零,落叶随风飘落,堆满了大地,秋风扫着落叶,人置身于其中,只觉肃杀冷清;冬天到了,天寒地冻,万物深藏,很多动物都冬眠了,人们也猫在家里的热炕头上,磕着瓜子、唠着嗑、打着麻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想想春天带给你的感觉,那就可以理解为木,木主生发,夏天带给你的那个感觉就可以理解为火,火性炎上,秋天带给你的那个感觉可以理解为金,金性内收,冬天带给你的那个感觉可以理解为水,水性潜藏,至于土,就是夏末时的那种感觉。”

小东:“知道了吧,五行的’行’是动的意思,就是运动趋向、运动状态的意思,哪是什么物质的意思啊,物质的那叫五材!

小西:“东东,你这说的不就是四季的特点吗?和我有什么关系啊?地球上这类规律特点多了去了,这都能成为中医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理论?我怎么觉得没有一丝卵用!我随便拿个最小二乘法或欧拉公式或傅里叶变换或麦克斯韦方程都比这强百倍,但这些牛逼的公式都没被当做核心理论啊!”

小东:“看来得引出中医的一个重要法则了-天人相应论,人的形体生命源于大自然,并生活在这个环境中,那么其生存活力也和自然界息息相关了。《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按照这一认识,必然得出作为自然生物层面的人,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功能,都同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有着相似性和对应性的结论。那么,自然的运动变化也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必然相应地作出反映,并发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变化。人生活在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变化中,最大的就是四季的循环往复了,这样一来,关于自然万物之结构关系的五行理论,便具备了对人体的适用性。”

小西:“天人相应论是最大的伪科学!比如关于睡觉时间,中医强调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甚至说睡好子午觉非常重要。而我几乎天天都是12点多才睡觉,身体不也没啥事儿吗?另外还有咱们的小哥费玉清,多年保持着清晨6点睡觉,下午2点起床的生活习惯,你看他保养的多好!你想想,我如果马上就飞到美国去,子时和午时对我又怎么算呢? 其实一天只要睡够8小时就够了,子时和午时睡不睡都无所谓的!”

小东:“那就怪了,据我了解费玉清被新浪采访保养秘诀时,第一条可是早睡早起啊!我可记得以前有不少关于熬夜的调查,熬夜是会增加患癌风险的。在美国的护士健康研究中,从事夜间倒班工作20年以上的护士,乳腺癌发病率增加79%;在挪威的一项案例对照研究中,研究者对4435名护士的调查研究进行了评估,发现从事夜间倒班工作30年及以上的护士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是未从事夜班工作护士的2.21倍。你长期熬夜,可要注意身体啊!我现在是感觉年纪越大越熬不了夜了,有次一个外地的朋友来找我,陪他码了一宿长城,结果第二天睡了一天都没缓过来!而你说的飞到美国去,纯粹就是抬杠,到了那边也得逐步按照当地的时间调整过来才好。”

小合:“小西,一个系统内部的物理和化学参数,随外界物理和化学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是西方科学公认的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这点你承认吧。人体这个系统相对复杂一些,因为它是一个生命系统,这个系统除了会被动的产生相应的物理化学变化,同时还会主动的通过生化反应来改变自然进程,从而维持一种最适合生物体生存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中医里的和谐,在这种状态下人体的各项功能都能正常运转。人在原始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越是适应自然环境的人越容易较好的生存下来。比如睡觉这件事情,那些天黑了还不睡觉瞎逛的原始人,一方面容易遇到危险,另一方面晚上由于没有日光的温暖导致体表会消耗掉更多的热量,容易面临饥饿等问题。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目前都已经研究出来并获奖了,你就别争了。所以人经过长期的进化,会在体内形成很多适应环境的机制。比如川湘之地爱吃麻辣,根源在于当地的气候潮湿,因为吃麻椒可以很好的祛除湿气,但吃麻辣这种长期的行为又会给人的性格带来影响,所以川湘之地就形成了有一定概率统计性的地方人格特征,比如开朗、冒险、有些叛逆、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等,用一个形容就是“猛”,所以历史上的川军和湘军都是很猛的。到了现在,广东有很多外地人,其中打架最狠的就是四川人和湖南人,这个事就可见一斑。”

小西:“小合,你这有些扯了吧?食物还能影响人的性格?人的性格主要决定于遗传基因和童年的家庭、生活、社会、教育经历,和你吃的东西还能扯上啥关系!”

小合:“小西,你说的很对,是影响,不是完全决定!这个世上很多事情的影响因素都是多维度的,我又没说吃辣椒的人个个一定很开朗爱冒险是不是?还和人本身的禀赋有关。我就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吧,是不是吃某些食物容易上火?上火后是不是容易发脾气?

小西:“好,既然昼夜的事情已经被科学证实了,咱不谈睡觉的事情了,你们还能列举出什么天人相应的事例吗?”

小东:“很多啊,下雨时要打伞,天热时要扇扇子,天冷时要添衣裳,不都是天人相应的例子吗。如果要举身体内部的例子的话,朗朗晴空人就容易开朗,阴天乌云蔽日人就容易沮丧;湛蓝的天空、辽阔的草原让人心胸开阔忘记烦恼,一望无际的大海也容易让人心宽广豁达。同时人体内也有很多节律是和大自然相关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千千万万的生物,其实都是进化的结果,而所有的进化最终的目标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因为地球是一个有昼夜区别的环境,所以生物也都进化出来适应这个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除了咱们刚才说的昼夜节律外,还有很多节律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对应,比如7日节律、月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等。”

小西:“你刚才说到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都已经研究出来了,这是个好事!这样才行嘛!不过天人相应这个词怎么听怎么别扭!就算从定性分析来看有一定价值,但是具体定量分析不做出来,就太泛泛了,没啥用!天人相应你得具体说出来哪里相应,比如是温度相应?磁力相应?万有引力相应?气压相应?分子机制是什么?等等,就像昼夜节律一样,你如果也能把其他所有节律的具体机制研究出来,那才会得到国际的认可!”

小合:“咱们讨论的是基本理论,是指导方向,你却要具体的生物物理机制,这不是开玩笑吗?而且,天人相应还有更具体的子午流注,不过咱们还没说到那儿先不展开说了。”

小西:“天人相应具体相应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暂时搁置吧,我大概懂了,你们的意思说的是大自然万事万物具有阴阳的各种属性,具有四季五行的变化,然后由于天人相应,人体内也会随着季节相应产生对应的变化。”

小东:“还是有悟性的哈,不过这里修正一下,阴阳五行不是两类理论,五行就是阴阳理论的细化,阴阳互根互化,而五行就是阴阳转化的过程描述。就像四季一样,五行的角度来说春木夏火秋金冬水,阴阳的角度来说那么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小合:“是的,人体就像一个小宇宙一样,地球四季循环往复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那么人体内也相应的存在着五种力量来合作维持着人体内的平衡一种主管生发为肝藏,一种主管肃降为肺藏,一种主管潜藏为肾藏,一种主管调和中控为脾藏,这就是中医里面的五藏象。”

小西:“你们挺会想象啊,就因为大自然存在这五种力量,你们就可以假想出人体也存在配套的五种力量,你们厉害!我可不敢这么想!除非有相应的科学研究得出结论,不然我是不敢苟同的!”

小东:“其实不光是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是可以分成四季的!划分是多层面的,你可以仔细琢磨一下。”

小东:“另外,你如果还想再继续搞清楚的话,这其中的原因也是你的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你觉得既然西医都不再采用古老西医的经典著作的思想了,为什么中医到现代了还捧着四大经典当做圣经。难道现代人的智商还赶不上几千年前的那些古人吗?

小东:“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并举,但是道家是核心,中国人讲‘道德’,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运行称之为道随顺大自然称之为德

对于天地,中国人感悟的是‘十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对于水,中国人感悟到的是‘《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对于孔子来说,老子是高踞讲席的传道者,孔子自己是登门求教的后学。而且孔子在《十翼》中写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里的圣人指的就是伏羲氏,而某种意义上伏羲才是道家创始的第一人,在老子之前很早就有道士了,不过那时候叫做方士,比如秦时就有徐福,他师傅鬼谷子,还有彭祖,再往上就是黄帝、伏羲了,所以道家可追溯到上万年前,真是渊源流长,生生不息。”

小西:“道教的教主不是张天师吗?”

小东:“小西,道家和道教可不能混为一谈啊!虽然道教尊张为教主、黄老为祖、伏羲为太上祖,但是道教是一种宗教,是宣扬有神的,而道家是无神论的!”

小合:“道家讲究悟道,伏羲氏时,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悟道,边观,边察,边取象,从自己的身体以及周围环境所代表的意象来取象,到后来就主要侧重通过认识人自身的小宇宙来认识大宇宙了,在静坐打坐的过程中,心越来越静,对外界的感知越来越弱,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人对自己体内变化的感知能力加强了,慢慢的,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接着会感受到身体随着心跳而震颤,然后慢慢的有些人连血流的声音也能听到了,还有呼吸的声音,随着深呼吸时间的延长,腹腔内开始出现肠鸣,如果你把注意力一直放在身体的某个位置的话,练的时间久了的话,你会感觉到那里慢慢发热,到后来那种热流感觉竟然可以随着意念而动了,动到身体的一些地方的时候可能还会被挡住!”

小西:“打住打住!小合,你在做梦呢?你这不是说的气功吗?气功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早就被打倒了,你现在还在信这些!”

小合:“小西,被打倒的是假借气功的特异功能,气功从来没有被打倒过,这是以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身心锻炼方法,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跟佛家的坐禅、瑜伽的冥想没什么区别。”

小西:“朱清时也讲过这个,钱学森也研究过人体科学,但后来不都被人批判成伪科学了吗,你还信呐?”

小合:“这是自身体会,这种气感是真实的,体内的热流窜动的时候,能体会到胀、麻、沉、痛等感觉,也可以用意念引导气机的走向,虽然不可思议但是确实就在那里。当然了这个气功也不是什么神功,如果有人宣扬修炼气功就能内功深厚一掌打死一头牛那肯定是骗子。不过我也没深入练下去,因为没有老师带我,怕会走火入魔!”

小西:“哈哈,走火入魔”

小合:“真有人练气功练得控制不了体内的气,结果跳楼了的!”

小西:“有意思,不过我只听说人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从没听说过人还能有什么气感。”

小合:“其实人体内还有很多的感受器,对体内的活动也会有细微的感觉,但是在我们清醒时,很少会体验到这些内感觉,因为我们要频繁地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意识世界里塞满了外部的感觉。我们要走路,必须注意障碍物、车辆、过往行人。我们要交谈,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我们要操作,必须感受各种物体的表面硬度,粗糙度。所以在身体内部没发生问题时,我们几乎体验不到内感觉。”

小合:“而人在清心寡欲、恬惔虚无时,在安静的所在穿上宽松的衣服,闭上双眼,放空大脑,减少一切外刺激,这时候,内感觉就会在意识域里慢慢浮现出来。身体各处传来酸、麻、胀、沉重、骚痒、蚁走等感觉,而这就是平时被我们忽视的内感觉。”

小西:“那就算内感觉存在的话,又有什么用呢?能解释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吗?”

小合:“还真能!西方认识自然的方法是物我分离的认识方法,而中国古人了解自然的方法是要在意识上做到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认识方法,也是国学大家们经常提到的心物一元,而这需要做到人做到无思、无为、无欲,正如十翼所说‘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与此’,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做到,只有少数圣人才能做到。我想我自己就根本做不到,关心的事儿太多了,国家大事、世界大局、新车资讯、又出了什么新技术新变革、今天软件又卖给老外多少套等等,所以根本做不到如此无思无欲。另外还需要特别清净自然的环境,而古代虽然物质条件比较匮乏、娱乐设施也少,但也恰恰早就了这种自然、清净、少欲的环境,人们不能更多的求助于外物时,自然而然就会更多的反观自心、自身。少数人比如伏羲、老子、庄子、周公等人,就可以做到身心与自然相应,从而达到通过认识自身直接认识自然的目的,而这种认识方法会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发达而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为后世所知,物我合一的认识方法后世就越来越难以体验和认识,但这种对自然的认识是无可替代的,所以这就是后世崇古的原因。虽然后世很难再重新体验,但是由于留下了文字和相关的书籍来传承,所以后世可以据此学习采用。”

小西:“你说的这个内感觉也好气感也好,我相信是存在的!那些古人对内感觉的认识更容易清晰明了,我也可以同意!但你说认识了这些内感觉有多大意义,我持保留意见!你说当世的那些高僧大德、世外高人肯定没少静修吧,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又有多少呢?如果没上过现代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他们的认识应该还赶不上一个初中生吧!”

小合:“我给你看一段张仲景写的话(译文)吧: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等,中古有长桑君、秦越人,汉代有公乘阳庆及仓公。看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想思考研求医学经典著作的旨意,用来扩大加深他们所掌握的医学知识;只是各自禀承着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靠着一些祖传验方吃老本儿。你看医圣仲景都觉得这些道理玄妙幽深,你倒觉得简单得很!算了,可能张仲景是谁你都不知道吧!”

小合:“那日本的森田疗法你知道吧,是很知名的一个基于东方文化背景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就要求患者先躺在床上一个星期,啥都不做让身心静下来,然后通过辅助手段让患者达到顺其自然的状态,从而起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今天就不争论智慧和知识的区别了,我还是接着告诉你人对自身的内感觉的认识到底有什么用!”

小合:“当人的内感越来越敏锐后,就能通过自身的意念导引,感知自身的每一个部位,夸张点说如同明光烛照,《庄子》中有:“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里说人心彻底静下来进入空灵的精神世界,内心就会有光明,这是很吉祥的事情。李时珍说:‘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意思是通过某种修炼,人就可以内感到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修炼的方法就是通过一定的呼吸方法与意念活动相配合,激发内感的敏感性,时间长了意守部位即可产生热感,到一定程度时,热感即会沿一定线路运行。尔后意念紧紧跟随热感运动,亦步亦趋。一般是先通任督二脉,称为小周天,随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等均可一一体察出来并随之绕行,称为大周天。进一步修炼后,对人体的内脏活动、七情变化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亦可体察出来,练功所体察到的真气运行的路径就是所谓经络。周身的各种变化就是气与气化,气行五脏六腑之间,所以是气化功能之脏腑,而非实质形态之脏腑。”

小西:“说得倒是有道理,但是你自己都没打通,所以可信度不高啊!哈哈。”

小合:“2012年甘肃省卫生厅举办的真气运行培训班里47名学员有41名都打通了任督二脉,你不用怀疑学员的基本素养,那些学员都省级医院和各市级医院的领导和医务人员,好了,不多说了,先听我说吧。修炼者发现,原来人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变化,原来真的和大自然是相应的!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时,人体就生病了!只要想办法让气机恢复正常,那么身体的机能就能逐步恢复正常,只要疾病还没有形质化,那么疾病也会随之而逐步消失!”

小合:“怎么让气机运行恢复正常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修炼时导引来完成,比如哪里气机不通,就用意念引导不停的冲关,冲过去了就好了。这招听着有些玄有些像武侠小说中说的那样,不过你如果从头看到现在就会觉得没那么玄了。不过这种方法也很难,因为必须得自己完成,如果自己没有那个静地,就无法治病了。

第二种方法就是借助昼夜四时之气来调,比如春季时遇到生发之气机不畅,那么就在早晨旦时穿着宽松衣服,披头散发闲庭散步,或者去外面踏青游玩,借助于自然界的气机来调节自身的气机,或者借助一些药食同源的食物来调,还有气机郁闷时爬上一座大山然后对着远方大声的呼喊。

第三种方法就是按跷,也就是现在的推拿按摩,哪里气机不通就按摩哪里,《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素问离合真邪论》: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第四种方法就是砭石疗法,通过在人体上用砭石进行刮、推、抹、摩、擦、揉、缠、凉、划、拔、点、按、振、拿、拍、扣、剁、温、清、感等手法,达到畅通气机的目的。

第五种方法就是艾灸,主要应用于中医的寒证、阳虚证以及阴证,这个身边做艾灸的人不少,买个艾灸盒绑在身上挺方便,不过没病特别是体热的人别瞎做。

第六种方法就是针灸,针的好处是可以深入进去,通过烧山火(治疗寒证),透天凉(治疗阳亢),来或补或泄达到治疗效果。

第七种方法就是炳,现在成为火针,用的人很少了,主要针对瘀症及各种疼痛。

第八种方法是刺血疗法,一般是先在背上滑罐,找到痧重的区域,然后再用三棱针或散刺形成创面,接着拔罐来吸血。这种疗法在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在马王堆出图的医书中也有记载。

第九种方法是药浴,这种方法以前比较少,现在随着古法的兴盛,逐渐兴起了。在一个放着安静舒适音乐的房间里,摆着一个沐浴大木桶,里面有对症的中药粉末包(避免药渣出来),放入合适温度的热水,人泡在里面,舒服的听着音乐。

第十种方法是汤药,这种方法是很常见的,待会儿得详细说一下。

这十种方法里面,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排在第一位的,但都有局限性,比如第一种气功的修炼不容易达成而且对气功有误解的人比较多,再加上不太适合针对已经形质化的病,第二种的话不容易遇到合适的机会,如果创造条件的话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比如在东北生下来的一些地方病,去海南了好调,那么远飞机票都得不少钱,不过还是有不少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东北人直接就在海南买房子了。食疗的话,效果比较慢,但是安全。

排在第二位的是:按跷、砭石、艾灸、针灸、炳、刺血疗法,之所以排在第二位,因为这些疗法都是自然疗法,而上古之人注重治未病或初起之病,而病已深时才用汤药,但中药都有一定的药物偏性,用久了对身体有伤害,所以汤药疗法被排在了最后。

这里详细说一下汤药疗法,这些花花草草的怎么能治病呢?就跟人一样,这些花花草草也是生命啊,他们的生长也会受到时节环境的影响,从而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同的气机特性。这些不同气机特点的花花草草吃到人身体里,也会影响到人体内的气机运行,从而达到治病的效果。

人们是怎么发现这些不同中草药的气机特性的呢?这是个难题喔,但是答案很简单,是用身体试出来的,但不是普通人试,因为普通人虽然能试出来味道,但归经和药性并不能判断准确,所以得是得道之人或至少是内察能力修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试出来归经和药性,比如神农氏之类的。

归经特点某些人可能觉得没啥用,但是却是很重要的特点,比如有些药是引经药,这种除了本身的药性药味特点之外呢,她还有很强的归经作用,当用药时想要专注于某些部位时,常用她们作为引经药。

中药治疗时有一些原则挺有意思,比如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很多人理解不了,觉得壮火也是阳,怎么会食气呢,其实应该这么理解,在阳气虚弱的情况下,应该恰当的使用少量的温阳药,这样可以微微的生长少火以恢复阳气,若用多了,反而阳气受到影响。这个原则的背后其实要从阴阳层面这个根儿上找,阴阳其实不可分,根据阴中求阳的原则来求阳则阳才长久,如果熊熊大火,则阴损阳无根。所以只有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才能调动人体的生机,使火生土,脾能运化,则气血自生!

中药治疗时还有个原则挺有意思,强调君臣佐使来配伍,不是直接针对症状来开某个单味药,一般都要来阴中阳三方力量的搭配,阴症就以阳药味主但还搭配的有阴药以及中和之药,其实这背后也是蕴含着阴阳互根的道理,

而在利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辩证的时候,阴阳辩证排在首位,只有阴阳虚实寒热表里这个大的框架认识清楚了,才方便后续的具体治疗,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涩毒十法。

汗法: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调和体表正气达到祛邪外出的治疗作用,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的治疗方法。比如张仲景的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葛根汤等等。

吐法:针对致病物质(如毒物、宿食、痰饮)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使用催吐的方法,使各种病理物质通过呕吐排出体外以达到去邪治病的目的。中医化积消滞,解毒排痰,常用吐法。比如张仲景的瓜蒂散。

下法:即是攻法,“病邪在里则攻之”,下法是泻下之法,有峻下,缓下之分,用通泻的药物,让各种痰饮、积滞,毒气通过泻下,排出体外。比如张仲景的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泄下燥热,桃核承气汤泻热逐瘀,抵当汤破血逐瘀,茵陈蒿汤利湿退黄泻热,大陷胸汤泄热逐水,麻子仁丸润下,蜜煎方、土瓜根方导下等等。

和法:有调和,缓和,疏解之意,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表里的方药,达到和解半表半理证的一种治法,有和解,调和,调理之分。和枢机,解郁结。比如张仲景的柴胡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和解少阳半表半理之枢机,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等)调中焦半上半下气之生降。

温法:寒则温之,有温散、温补、温热之分。温法要掌握尺度,药既要对症,用药亦适中,“温而勿燥”,药过病所,用之太过,则耗气伤阴。比如张仲景的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助阳袪寒。

清法:就是清热泄火之法。“阳盛则热,热之极为火,热则清之”。清法是外感热病,内伤郁热的治疗方法,表证发热者,宜散而清之,内伤郁热宜“火郁发之”,清法要视火候,根据病情,邪到气分才能清气,邪到血分才能凉血,同时清气凉血不可塞滞,否则邪不外达而内闭。比如张仲景的桅子豉汤清宣胸膈郁热,白虎汤辛寒折热清中焦之热,黄芩汤清小阳胆热等。

补法:“虚则补之,补其不足也”。“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比如张仲景的炙甘草汤气血双补,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消法:消法有消散之意,指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等方法,使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治法。“结者散之,坚者削之”即指“消”法。病气壅滞不通,必用消导疏散之法。消法和下法有相似之处,但有所区别,对于病势急迫、“形症俱实”的必须急下,当用下法;而对于失治或久治迁延日久,病邪聚而不散,日益牢坚的,需要用消法。比如抵当丸来化瘀缓消。

涩法:这个简单,就是用来治疗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方法,比如赤石脂禹余粮丸、桃花汤涩肠固脱。

毒法:这种主要是针对癌症,先以毒攻毒控制住,再软坚散结后并将浊物引到腑中,接着利用大承气汤之类的下法将浊物之排出体外,再养一段时间的脾胃中气缓冲一段时间,然后开始第二波的攻、散、引、排。


全部评论: 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