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守中”思想

听风人 7月前 ⋅ 924 阅读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里的“不争”和“处众人之所恶”可以理解为一种“守中”的态度,即不与他人争斗,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中正。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这里描述了一种“守中”的状态,即在各种情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中正。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里的“曲则全”可以理解为通过保持内心的中正,才能获得圆满的结果。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里的“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都体现了“守中”的思想,即在各种对立面中保持中庸之道。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这里强调了保持内心的纯净和中正,就如同赤子一样。

“不如守中”的解释

“不如守中”可以理解为一种处事态度,即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中正,不偏不倚,不走极端。这种态度与《道德经》中的“守中”思想高度一致。


全部评论: 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