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周易的构成元素

听风人 4月前 ⋅ 619 阅读

在周易里面有很多词汇经常出现,如:卦辞、彖辞、象辞、爻辞、文言传、系辞、说卦传……让人眼花缭乱,可这些是构成周易的重要元素。为什么有的人对这些的了解都云里雾里的?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不同的网站出来的卦的解释不同。
就拿乾卦来举例吧!有的网站有彖辞,却没有爻辞,有的网站有大象(卦的象辞),却没有小象(爻的象辞),
有的网站这些全都有了,却和别的网站对象辞的译文不一样。
所以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作了对比,对一些译文更好的摘选过来。并参考了《周易六十四卦浅解》、《白话易经》。
我将分成两个单元来讲,第一单元先把每个概念用一句话来解释一下。我这可是独一家,别处可没这么精简概括的。他们都是很繁冗的解释这些概念,很多人看完了也没有捋清楚啥意思。当你们看完第一单元后,别急着走,第二单元是这些概念的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第一单元:
卦辞:是卦的总纲,基本卦意和对卦象的吉凶断定。
彖辞:是对卦辞的解释。而彖传则应该是为卦辞作的“传”。

象辞:象辞是对“像”的表达,“大象”解释卦象卦辞,“小象”解释爻象爻辞。

爻辞:对每一爻进行解释。
文言传: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一部文笔优美的哲学散文。

系辞:是指对《易经》的整体概论。

说卦传:主要内容是辨析八卦的基本象征意义和取象范围。
序卦传:主要分析六十四卦编排的次序。
杂卦传: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也说明了卦名的含义和特点,将意义相对或相关的两卦放在一起解释。
第二单元:
《周易》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易传》是一部古代哲学伦理著作,属于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易传》又称“十翼”,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十篇。
,本文将易经中涉及的卦辞、彖(tuàn)辞、象辞、爻(yáo)辞给大家一一讲解,希望能对读者理解易经的组成及释义有所帮助。

以乾卦为例子:
《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威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原文】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①
【译文】初九:潜藏的龙,无法施展。
《象辞》说:潜藏的龙,无法施展,因为初九阳爻处在一卦的下位,所以压抑难伸。
【原文】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普施也。②
【译文】九二:龙出现在大地上,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象辞》说:龙出现在大地上,喻指君子走出了压抑的低谷,正开始谋取能够广泛施予德泽的社会地位。
【原文】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日:终日乾乾,反复道也。③
【译文】九三:子整天自强不息,晚上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这样即使遇到危险也会逢凶化吉。
《象辞》说:君子整日里勤奋努力,意思是反复行道,坚持不舍。
【原文】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④
【译文】九四: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
《象辞》说:龙或腾跃而起,或退居于渊,均不会有危害",因为能审时度势,故进退自如,不会有危害。
【原文】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⑤
【译文】九五:龙飞腾在空中,有利于会见贵族王公。
《象辞》说:龙飞腾在空中,意味着君子大有所为。
【原文】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⑥
【译文】上九: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
《象辞》说:升腾到极限的龙会有灾祸之困,这是警戒人们崇高、盈满是不可能长久保持的。
用九,出现群龙也不愿意为首的现象,是很吉利的。《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象辞》说:"用九"的爻象说明,天虽生万物,但却不居首、不居功。
用九是乾卦附着的单个爻,只有爻辞,没有爻位,不能称之为乾卦第七爻,或者别的什么爻。
一、卦辞
卦辞是说明《周易》卦义的文辞。一般认为是卜筮者的记录,与甲骨文辞同类。
卦辞是对易经全卦的断语,卦辞是对卦象的吉凶断定。
《周易》共有六十四条卦辞,内容主要有:(1)自然现象变化;2)历史人物事件;(3)人事行为得失;(4)吉凶断语。或分为象占之辞、叙事之辞、占兆之辞三类(李镜池《周易筮辞续考》)。其通例为先举出暗示意义的形象,或举出用于譬喻的事例,然后写出吉凶的断语。具体可分为:先叙事而后断吉凶,先断吉凶而后叙事;单叙事而不言吉凶,单言吉凶而不叙事;或叙事、断吉凶,再叙事,再断吉凶等不同体例。
举例:乾为天的就是卦辞:《乾》:元亨利贞。
二、彖辞
《彖传》为《易传》中的一部分,是对卦辞的解释。而《彖传》则应该是为卦辞作的“传”,分《上彖》﹑《下彖》两篇,内容为论断六十四卦卦名﹑卦辞的意义。但实际上它也直接解释卦义:统论一卦之义。本自成篇,列于经后,今通行注疏本分列于六十四卦,凡卦内'《彖》曰'即是。
《系辞传》:“彖者,断也。”彖是一卦的断语。
举例在乾为天中彖辞就是:《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三、象辞
象辞,含有象征、形象之义。是周文王和周公引用商代《坤乾易》(象辞易)做为佐证的部分辞句。卦有象辞,爻也有象辞,象辞是对“像”的表达。
象也者,像也。”象就是像,打个比方:一朵白云,形象很想一只绵羊;乾卦代表了天,父,君王,圆,车轮,西北方向等,看到乾卦就能联想到这些形象,这样的映射过程就叫“象”,就是可以代表什么,“像”什么。
《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卦辞,主要从卦象来阐释社会伦理道德意义。《小象传》解释爻辞,说明爻象或爻辞的意义。《彖传》和《象传》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阐释卦象、爻象所蕴涵的道理,告知人们如何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
上例中《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即为大象,①②③④⑤⑥皆为小象,统称象辞。

四、爻辞
指说明《易》六十四卦各爻象的文辞。
如"初九:潜龙勿用。""初九"是爻题;"潜龙勿用"就是《乾》卦初爻的爻辞。
爻,《 易经 》 八卦的两个符号,一个是“—”,另一个是“--”。
爻辞,《易经》中六十四卦每卦爻题下所系文辞。说明爻义的文辞,《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每爻先列爻题,后为爻辞。爻题皆为两字,一个表爻的性质,阳爻记为“九”,阴爻记为“六”;另一个表爻的次序、位置,自下而上,分别记为初、二、三、四、五、上。爻 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体例内容、取材范围与卦辞相类。
上例中:初九、九二、九三、六四、九五、上六各为六爻的爻题,其后的内容即为各爻的爻辞。
五、文言传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的一部文笔优美的哲学散文。
因为乾坤二卦在易经六十四卦当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理解《易经》的关键。其中,解释乾卦的称《乾文言》,解释坤卦的称《坤文言》。
文,是修饰。文言,就是颂扬乾坤两卦的伟大。
六、系辞
是指对《易经》的整体概论。分为上、下两部分。解释了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系辞传”是《易》的整体概论,使《易》不仅止于占ト,更提升成为高度的哲学,在我国哲学史上,是一篇极重要的论文。是孔子系在整部《易经》后边的解说,称作大传。
七、说卦传
可以分成两部分,前边是和是对易的整体概论,非常简明扼要,后边其主要内容是辨析八卦的基本象征意义和取象范围。
说:就是解说的意思。
八、序卦传
主要分析六十四卦编排的次序,并揭示诸卦前后的意义。序者,顺序也。
九、杂卦传
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也说明了卦名的含义和特点,将意义相对或相关的两卦放在一起解释。
杂者,杂乱也。杂揉众卦,错综其义。其内容是打散序卦传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分成三十二组,两两对举;两卦之间,一般在卦形上,非“错”(旁通)即“综”(反对),在卦义上,多成相反之义,如乾卦,纯阳,义为刚健,两个相错(旁通)则变成坤卦,纯阴,义为柔顺。


全部评论: 0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