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对我的影响
一:背景和初步了解
1. 接触背景
1.1 学习家庭关系,偶遇康华兰老师对《知行合一》的讲解。含义。
2. 初探了解
2.2 标志性启发
- 最后的圣人:有什么特殊之处?有什么贡献?
- 儿时一首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 落榜的境遇: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 武的体现:35天平定宁王叛乱。
- 善恶之报:内在就是一种回报或者潜在后果
- 龙场悟道:心即理、知行合一、心外无物、致良知
- 生命最后一刻:“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2.1 介绍
王阳明,明朝,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和政治改革家。生于公元1472年,逝于1529年,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
年少时的王阳明,天资聪颖,被赞誉为天才,但不拘泥传统学习方式,性格独立,曾被视为问题少年。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道德修养的追求从未停歇,早年就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思考深度和广度。
成年后,王阳明在学术上继承并发扬了宋明理学的传统,尤其不满于当时流行的朱熹理学过于强调外在教条和格物穷理的方法,通过个人的深刻体悟和实践,他在龙场谪居期间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从而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心学体系——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的核心主张包括“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人心本具天理良知,认识真理和实行道义应当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过程。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推动了儒学的发展,而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二:对自身的影响
自我回顾
情绪波动、心往外求、关注结果、情绪色彩。
实践阶段1 :自我发问
自我认识:你了解你自己吗?为什么你会这样?
关注自己的思想: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发问自己:你做的是否在杂念,是否纯正
心动时刻:能让你内心激荡的事情、言语、事物
凭什么坚持:为什么你做的就是对的,合理
实践阶段2
对自己:
减少外求:转为关注内在自我提升,减少对外界成就和赞誉的过度追求。
关注体验:更加真实体验,以减缓杂念对注意力的影响。
减少杂念:给杂念一个通道
角色定位:明确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定位
确定价值观:纠结了,就看他。
确定长久的事情:迷茫了,就找他。
对家庭:
倾听内心:理解每个人的想法和看法
尊重选择: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而不是过度干涉
承认差异:能力的差异,你只不是是站在前一辈的肩膀上
确定家风:根基不动摇
对职场:
辩证看待:一题多面,就看自己能看到几面
尊重差异:能力有差异,思想不一样,不必刻意纠正。
平等对等:人际关系对等
消除偏见:警惕偏见和对立不合适语言
后期变化:
- 心态变化:外界转内在;起伏自然而然;好的想坏的,坏的有好的。自我觉察能力。
- 关注内容变化:国学、音乐、能提升自我的内容,学底层逻辑。
- 关系的变化:愿意倾听和理解、不跟自己较真、别人都是你自己。
三、其他:
阳明心学意义价值:
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
心即理:无需外求、深植内心、发自内心(道理道德规范)
知行合一:知而行,鼓励实践、彰显主体性
致良知:生来具备、向善本能、自我实践、实现自我完善
发挥自我潜能、承担责任,体现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不被动接收外在约束,而是拥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道德主体。
心学后遗症/雷区:
强调个人内心的主观感受,忽视对外部规则和社会公共道德的尊重,有可能出现过于自我中心、忽略客观事实的问题。
儒释道与心学关系
阳明心学并非孤立存在,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文化三大支柱,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儒家:道德自觉和社会责任、人际关系
佛家:见性成佛,直指人心、去五毒
道家:顺其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
注意:本文归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转载